十年树木 百年育英——走进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十年树木 百年育英

      ——走进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王   浩

  新年伊始,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举办者和精英管理团队响亮地提出行动口号:“创造高尚教育服务,打造百年育英品牌”。
  温州育英1996年创办,是在“温州二次创业,建设21世纪现代化新温州”特定历史背景下,由民间投资兴办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十二年,这所学校见证了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成就了辉煌的办学业绩:全国先进民办学校、省政府表彰的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I类标准化学校、温州市民办学校中第一所省级重点高中、温州市示范学校、温州市首届魅力民校……面对众多的荣誉,温州育英的发展再定位,是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区域教育经济的理性思考。


掌门人项加方

  项加方,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掌门人,浙江省首届教坛新秀、瓯海区“八优校长”、温州市“新闻奖教金优秀校长”获得者。从温州育英创办的那天起,他在这所学校校长的交椅上一坐就是12年。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项加方用睿智的目光解说着他的治校方略。
  “率先垂范,重心下移。”项加方告诉记者,校长尤其是一所拥有4500名师生较大规模民办学校校长,其管理不仅仅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牵着管理的牛鼻子,打造德才兼备的精英管理团队。“其身正,不令则行,”要打造品牌名校,管理人员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教职工做出好样子。项加方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自己的管理团队,形成亲和力和向心力。他十指弹琴,让每一个管理岗位都动起来,前瞻性、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展工作,放大了管理效能。学校硬性规定:管理人员每人每学期听课40-60节,每周晚间入住学生公寓督查值班一次,纳入任期考核范畴并由他亲自督查。既使管理重心下移到教育教学一线,又使他获得诊断、评价的依据。该校率先成立校本督导室,开展系列专项督查调研,则为建构“决策→执行→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管理链提供了有效手段。
  “科研兴教,质量立校”。温州育英创办的第三个年头,就从各地引进教科研骨干,组建了教科室,开展课题研究和常规教学研究,整合来自全国各地的名优教师资源,打造“育英本土”优势。该校先后承担区、市、省、国家级课题40余项,贴近民办寄宿制学校实际,为科研兴教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质量立校”,项加方摆出了他的“棋谱”:学校创办的第一个三年,其首要任务是形成规模,完成“量的积累”;第二个三年实现“质的突破”;第三个三年乃至以后更长时间,保持高位运行,“质量并举”,打造百年育英品牌。温州育英的棋子也是这样一步步走的。初创时在校生525人,次年上升到1789人,第三年达到2980人,迄今稳定在4000人,满足了办学规模设计最大承载能力。该校连续8年稳坐瓯海区中考综合评价的头把交椅。高考一年一个台阶,去年28名学生考入全国重点名校,171名学生考入普通本科,实现了“把二、三类生源培养成优质生源”的发展构想。
   “见微知著,体已察人”。“民办学校,没有固有的办学模式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公办学校的管理方法,依葫芦画瓢,不可能有大的建树。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大局,在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配置以及在管理过程中见微知著,适时、科学而全面地进行整合,不断寻求创新点,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也才能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项加方如是说。对于教师价值的实现,项加方有自己的见解:278名专任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很不容易。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教师搭建“名利双赢”的平台,引导教师在民办教育的舞台上建功立业,成就需要。该校无论是在长效激励机制的形成,还是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调动、配偶就业、婚恋嫁娶等人文关怀方面,无不体现出项加方的人本思想。
   “十二年,我已把黄金般的年华奉献给了育英事业,看着校园一棵棵小树长成大树,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深厚的感情。若干年退休后,我要留一间办公室、一间卧室,常来看看住住。”项加方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民办教育的赤诚、挚爱和一往情深。

 
铁打的营盘稳定的兵

  朱瑛,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红烛奖”获得者,2002年加盟温州育英。这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00多篇学术研究论文的特级教师深情地说,“育英搭建了高位运作的舞台,唯有栽桃育李,方能放大人生价值”。在“朱特”的精心指导下,育英小学课改红红火火,一大批年青教师担纲起大梁。官正华老师代表温州市参加省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获二等奖,黄小华老师获市英语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丁时辉老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论文100余篇;孙双武,全国历史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林永德,重庆市高中物理学科带头人,地区优秀科技拔尖人才,省优秀青年教师;俞韬,全国初中数学奥赛一级教练员,浙江省初中奥赛团体一等奖优秀教练员;韩影,全国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翻开温州育英名师录,一大批名优教师赫然在目,他们扛起了打造百年育英品牌的旗帜。
  诚招天下名师,广育莘莘学子,是记者采访温州育英的深切感受。
  如何让众多的名优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温州育英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有自己的招数。早在六年前,学校就先后同120余名优秀教师签订了五年、十年长期劳动服务合同,这些老师除每年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外,还得到学校每年嘉奖的一万元补贴。对辅导中考、高考的功勋教师,学校每年拿出60余万元予以奖励。而以情留人,不断满足教师对名和利的需求,则内化成名优教师的自觉行动。该校现有278名专任教师,任教五年以上的占75%,任教十年的还有50位。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投入1.98亿元巨资兴教办学,造福桑梓,可谓铁打的营盘。相对稳定的名优教师队伍,他们在打造育英教育品牌的同时,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捆在一起,创造并将继续创造优质的教育服务。

 
细节彰显优质的教育服务

  走进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小学一号公寓值班室,硕大的黑板上是一张细到每个床位的学生睡眠情况汇总表,记着“踢被子”、“尿床”、“陪睡”、“惊梦”、“生病”等内容。需要“陪睡”的孩子,生活老师像妈妈一样陪孩子酣然入梦后才能离开;有“踢被子”习惯的孩子,生活老师夜间巡查时替孩子盖好被子;好“尿床”的孩子,老师会及时抱他起来尿尿……
  在这所全寄宿制学校,学生生病了,足不出校,在医疗保健中心就能得到有效的诊疗。学生突发疾病,第一时间由校医和老师陪伴到市医院治疗;安全保卫科10名经警24小时巡查,担当起确保一方平安的使命;父母在外地经商,孩子放月假不能回家,班主任老师则肩负起父母监护的重任;营养师制订一周菜谱,定期征求学生对餐饮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营养套餐;乐清大荆、文成、泰顺、青田等远道的学生,放月假时由学校派专人、专车沿线护送回家……
  学校无小事,事事总关情。项校长坦言,“践行优质教育服务,首要的任务是创造一流的教育成绩,促进学生身心自主和谐发展。家长把孩子寄宿在校,学校只有从发展大局着眼,从细小环节入手,才能让孩子爱校乐学,也才能让家长安心、放心、称心。”
  正因为如此,温州育英多年来秋季招生形成火爆的场面。2007年秋季全校计划招生760人,实际招生1208人。小学、初中6月底便招生爆满。在外地或国外经商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103名孩子送到该校学前班接受良好的教育,提前拿到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入学券。

小海归快乐成长

  在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180多名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孩子,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孩子的祖籍大多在文成玉壶、南田和青田侨乡。
  他们年龄虽小,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法语;他们接受名优教师的调教,努力学习汉语拼音和方块字,假期里就会乘飞机到国外与父母团聚。众多的“小海归”齐聚温州育英,说着不同的“外语”,学着共同的“汉语”,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温州籍海外华人华侨的选择。
  如何创造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小海归”们快乐成长?学校依据国籍开设年级“国际班”,优先配备既懂外语,讲标准的普通话,又懂温州方言的名优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小海归”们,学校设置不同的课程计划,教师量身订制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使其在短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让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没有后顾之忧。
  文成南田刘经纬同学的爷爷刘守群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我的四个内孙外孙在意大利长大,都先后送到育英就读,小的孙子到校不足一年,不仅能用汉语同中国小朋友交流,还能背诵20多首古典诗词,绘画的水平也提高很快”。“我们在海外收到了学校出版的《小海归报》,看到孩子的优秀作文和精美的书画作品上了报,心里很滋润”。“我们的孩子现在能用中文给我们发电子邮件了”……在谈及孩子归国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熏陶带来的变化时,“小海归”的家长总是这样津津乐道。也正如“小海归”们所说:“我们在育英的怀抱里快乐健康地成长,温州育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选择了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这么好的学校”!


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

  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并以此启发人、引导人、教化人,是温州育英崇尚的一种境界。
  1998年,温州育英就提出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构想,即以学科课程的教学为主体,以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为两翼,努力实践“一主奋力,两翼齐飞”。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设置,兼容着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
温州育英校园文化的营造体现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践行文化”的鲜明特征。走进这座占地186亩的花园式学校,10万平方米的建筑错落有致,语言生动。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合理布局。省I类标准化学校的硬件配置,绿化美化亮化的校园环境,会说话的墙壁,展示学生才艺的书画长廊,赏心悦目。育英电视台、育英网站,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覆盖教室、办公室每一个端点的校园网络,琴棋、书画、声乐、器乐、舞蹈、形体训练等专用教室以及图书馆、阅览室、歌舞厅、学术报告厅、大型体育馆等设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
  温州育英注重“精神文化”建树,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目标、校训的确立,到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育英人的价值取向。
  温州育英的“践行文化”表现为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张扬精神文化所体现出的健康积极,和谐向上,可知可感的文化行为方式,大化了愉悦师生身心,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潜在育人效应。该校“四节一赛”———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计算机操作大赛的举办,“五报二书”———《育英报》、《小小作家报》、《科技新苗报》、《小海归报》、《家校通联报》,《育英》文学社刊、素质教育探索丛书的编辑出版,极大地丰富了“践行文化”外延,为师生所爱。小学以阅读名家名篇,吟咏古诗名句,修养琴棋书画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特色系列活动,初中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高中综艺晚会、才艺展示、成人节、辩论赛,教职工实施“阳光健身工程”,对师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也提升了这所现代化学校的办学品位。难怪该校《育英》文学社刊被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文学社刊一等奖,《育英报》2006年获温州市“十佳校报”,育英网站荣膺浙江省2006年优秀教育网站二等奖,温州市2007年“十佳教育网站”。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温州这方充满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热土上,在我市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将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勇立潮头,再创辉煌!
     

  注:本文原载今年2月19日《温州都市报》。作者系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总校办公室主任、新闻信息站站长。照片由本报记者拍摄。